二胡是中國弓弦樂器中的一種,是我國各地名族民間樂隊中的樂器。二胡產生于唐代,當時稱作“奚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關于二胡最早發源何地,據宋代學者陳旸在他所寫的《樂書》中說:“奚琴本胡樂也……”。就是說“奚琴”本是我國古代北部地區一個少數民族的拉弦樂器。后來流傳開來。從唐代詩人岑參所寫的“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看來,既然在“中軍置酒飲歸客”的場合中也出現了胡琴,可見胡琴在唐時就已經流行并被人們所重視。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為“嵇琴”,據宋末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一竹片軋之,其聲清亮”。
北宋時,二胡已有了相當高的演奏技巧。我國宋朝大學者沈括在他所著的一本名著《夢溪筆談》(卷八)中曾經記載過這么一件事情:在一次宮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徐衍能為皇帝演奏,自然時很有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演奏得情切切,意綿綿,情聲并茂,回腸蕩氣,聽得皇帝大臣個個高興。忽然,只聽“嘣”的一聲,原來,因徐衍感情太投入,拉到深情處,用力過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斷了,“二胡”成了“一胡”。在這種場合,拉斷弦時不吉利的,弄不好要砍頭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亂,竟然在剩下的一個單弦上繼續拉著,直到把曲子演奏完?;实垡娝葑嗉记扇绱烁叱睦镞€想得起吉利不吉利,還夸獎他演技高,重重獎勵了他呢。
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五)中還記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云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說明在北宋時已出現了馬尾胡琴。自元代開始胡琴的名字就已普遍應用,而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普遍被用于各種戲曲伴奏,民間樂器的合奏,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近百年來,二胡的演奏更是進入了興盛時代,逐步成了江南絲竹等民間樂隊中的主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