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樂器之一,有著近三千年的悠久歷史,這是絕大多數樂器不可比擬的。這樣一件攜帶不便的樂器為何能幾經興衰,歷時悠久的流傳至今呢?為何能從兩百多種中國樂器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今流傳最廣,學習人數最多的民族樂器呢?這不能不說古箏藝術有著它強盛的生命力和獨特而無窮的魅力。古箏音色優美,富有神韻,表現力極強,可以說是所有民族樂器中風格特點最豐富的樂器了。有激昂高亢的河南箏風格,熱情奔放的齊魯箏風格,優美纏綿的潮州箏風格,古樸典稚、韻味悠長的客家箏風格等傳統箏風格,還有數不勝數的現代箏曲,令古箏音樂更是百花齊放、美不勝收。當代古箏宗師曹正先生曾用“茫茫九派流中 ”來形容古箏風格流派的豐富多彩,真是一語中的。眾多的風格流派有著豐富的音樂語言,如果不能了解各流派的地域特點、人文特點、語言特點等,就沒法掌握好各種風格的樂曲。
婁樹華先生的《漁舟唱晚》,是中國古箏藝術史上劃時代的作品,它是以古曲《歸去來辭》為素材,發展編創而成的,它充分發揮了古箏的彈按技巧和聲韻配合的妙用,詩情畫意,切題發揮,突破了地方風格的框子,是一首雅俗共賞的佳作。《漁舟唱晚》創作于1938年——1939年之際:一經問世就開創了箏曲的新紀元。經過5O多年表演證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樂界公認的著名箏曲?!稘O舟唱晚》的標題和意境來自唐代王勃的駢文《藤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中的“漁舟唱晚”。
《漁舟唱晚》是一首眾所周知的優美絕倫的樂曲。他用準確的音樂語言勾畫出波光鱗鱗、白帆點點的生動畫面。在我們的眼前展現了一幅夕陽西下、湖光山色,風景如畫的時刻,漁翁蕩漿歸舟的悠然低吟以及漁船滿載豐收的喜悅、百舟競歸的歡樂場境。也以此來表達作者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贊美和熱愛。結構上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舒緩的慢板,旋律給人們的感覺應該是比較平穩的。我們可以想象,此時的景象:黃昏的湖邊,夕陽西下,微風拂柳,水波輕漾,湖光山色連成一片;此時人跡未見,漁船還未歸來,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幅安寧的無邊美景。
所以,在演奏第一部分時,音色要求是優美的、如歌的,柔和的。右手落指要穩,出音要濃厚而含蓄,每音要準確而力度沉穩,要給人舒緩而又實實在在的感覺;表現則需要落落大方而又內在,內心的感受重于外在的表現;很多初學者,特別是小朋友們演奏這段時,由于藝術修養的不足,速度不夠穩定,因為其旋律的優美流暢,容易造成速度的不自覺的加快,這樣演奏的效果就失去了樂曲的沉穩、濃厚、含蓄的韻味。當然就更沒有第一段安靜穩定的效果了。所以無論怎樣,首先要把速度穩定下來,心里要有黃昏湖邊美好恬靜的畫面。第一部分的左手演奏,是樂曲韻味的表現,左手的揉按很多,一定要準確到位,才能起對旋律的潤飾作用。我認為要先把難點抽出來單練,比如第一句的2#l 2就需要多練才能彈好;低音區的滑音,對于小孩子也是一大難點,要掌握方法,左手穩定準確地按好每一個滑音,才能真正的彈出韻味。
第二部分是兩句用連抹演奏的五聲音階的下行摸進,旋律要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彈時手要放松,用手腕帶動手指在弦上滑行,指尖不能太過用力摳弦,且聲音要平穩連貫,如行云流水,才能達到效果。
第三部分是一段速度由慢到快、由弱到強的五聲音階摸進。它一般分為基本相同的三段,第一段是慢速起,力度也較弱,演奏時花指要優美連貫,手松弛而舒展;第二段、第三段則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加速和加強,一定要有一個南慢到快、南弱及強的遞進,才能表現出漁船晚歸,南遠及近的喜悅和歡樂喧鬧的場景。演奏時要特別注意速度快的時候,手要穩定,不能上下跳動,盡量靠弦近些,貼著弦走;手腕一定要松弛,尤其是最后一段加上大指掃弦時,一定要用手腕帶動手指,利用慣性才能達到應有的速度。
當然,這需要有正確方法再加上苦練,才能做到真正的得心應手。有了正確的方法,再加上苦練,把握了樂曲的節拍音準,熟悉了樂譜,對于演奏來說只是完成了第一步。還要去體會樂曲的意境和韻味,談 樂曲的感情。真正的藝術,是能感動人的藝術,是能引起人的心里共鳴的藝術,這就是我們常強調用“心”去演奏的原因。只有用自己的“心”表現出來的東西才能打動人心。從某一方面說,這正是藝術家 琴匠的區別。古箏音樂是一種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它除了要有與其音樂一樣的音樂色彩、音樂織體等外,還更需要有韻味、有風格、有意境。
要想真正的學好古箏,就要在掌握好基本彈奏技術的同時,在提高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上下功夫。不但要有很高的文學藝術修養,還需要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就如我們前面所介紹的《漁舟唱晚》的來歷、意境、表現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修養才能體會。這就是說:我們應該去較全面地學習,認真地弄懂一些歷史、民俗、人物、語言、詩詞、散文、古漢語、音樂知識、美學、書法、繪畫等其它姐妹藝術,并運用于演奏之中才能算是真正的彈箏。否則永遠是僅知古箏的皮毛而已,演奏的最多也只不過是樂曲的音符與節奏,更談不上什么能用“心”來演奏了。
有些學箏者看到演奏家的表演出神入化,也模仿其動作搖頭晃腦、手舞足蹈甚至張牙舞爪,這樣不知所云的追求身體動作,最后只能是東施效顰地走人造作的誤區,想“雅”反而有失“大雅”。那么彈奏古箏時的表演動作如何才能灑脫自如呢?怎能一招一式傳情達意呢?古箏的流派眾多,韻味各異,各派別演奏家和教師都有很多獨到的見解,雖然各自表達方式有差 ,但“以情動人”卻是任何人都不可否定的共同點。
古箏的彈奏要想能感動別人,首先要能感動自己。要想感動自己,首先用“心”去體會樂曲的思想內容,再用“心”去表達樂曲的思想內容,這種表達可以說是演奏者情感的自然流露。這時所做的動作再大也不顯夸張,動作再小也不覺拘謹。只有掌握好演奏技巧,全面的融會貫通多方面的文化知識,用“心”去彈箏,才能做到唐代大詩人自居易在他《夜箏》詩中所說的那樣,“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也只有在練好基本功的條件下,用“心”去演繹《漁舟唱晚》,才能真正讓人感受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意境。
本篇文章來源于『中國古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