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摘要:本文回顧了當代古箏藝術的發展歷史,從樂器的改造,曲目的創新以及技巧的提高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梳理總結,并指出:“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是指導古箏藝術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
箏與琴都產生于兩千年前,人們在其名字前都冠以“古”字。二者的發展軌跡卻不同。琴很早就受到統治階級的青睞。從許鍵編著的《琴史初編》可以看出,自先秦以來,從琴家、琴曲、琴詩、琴論到傳承歷史,都有記載。古箏則不然,雖也有文人論箏之作,但從整體看,箏始終是作為民間樂器流傳至今的。
約在上世紀初,全國形成南北兩大箏派的格局。北派有河南派與山東派:南派有浙派、潮州派與客家派。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傳授箏樂的主要是河南派:流傳于上海的主要是潮州派與浙派:流傳于廣州的主要是客家派。而箏樂發源地的陜西箏樂已經衰落。秦派箏樂的重新崛起在20 世紀八十年代。
1919 年,蔡元培首聘山東諸城派琴家王露到北京大學主教古琴、琵琶。是為中國現代高等音樂教育之開端。1948年郭緝光(曹正) 由琵琶家程午加推薦,進入南京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古箏。時僅半年,影響深遠,開創了古箏藝術進入高等學府之先河,這時,劉天華的大弟子陳振鐸在此執教二胡已多年了。
一、五十年代——古箏藝術為發展奠定基礎
曹正曾談到歷史上“揚琴抑箏”,“重雅輕俗”的傾向。實際上,“雅俗”區別與社會地位的區別息息相關。琴人皆為“士”即封建社會的知識階層,他們文化水平高,他們的音樂也就“雅”了。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箏樂就被稱為“俗”了。藝術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是中國共產黨文藝政策的重要內容,古箏在新中國獲得新生乃歷史之必然。
早在建國前的東北魯迅藝術學院時期,山東魚臺人張哲鳴就在此傳授箏藝。曹正于1950 年應聘到該校,在更名后的東北音樂專科學校(沈陽音樂學院前身) 設立古箏專業。1953 年經曹正舉薦,山東趙玉齋到東北音專任教。此后全國高等音樂院校才相繼設立古箏專業。1953 年河南派曹東扶應音樂研究所之邀,赴京演奏錄音,1954 年到河南師專教授古箏。1955 年中央音樂學院邀山東張為昭到校教授古箏。1956 年再聘曹東扶執教。1956 年浙江王巽之在上海音樂學院主持古箏教學。1956 年潮州派蘇文賢到沈陽音樂學院任教。1958 年后受聘廣州音專。1958 年山東金灼南在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古箏,后來定聘山東藝術學院。1959 年客家派箏人羅九香到天津音樂學院任教。1960 年曹東扶去四川音樂學院執教。曹正于1964 年從沈陽調入中國音樂學院任教。另有潮州派箏人郭鷹,山東派箏人高自成先后于1952 年、1955 年進入上海民族樂團、總政歌舞團任專職古箏演員。郭鷹同時在上海、南京、北京、天津、沈陽、西安各音樂院校兼職教學。高自成于1957 年調西安音樂學院任教。至此,古箏藝術已全方位地進入專業音樂行列。
民間箏人進入高校后,他們深感自身有待進一步提高。在這方面,趙玉齋是有代表性的,他以極大的毅力勤奮學習,將師傅口傳的箏曲、擂琴曲兩百余首整理成譜,同時學習音樂理論和西洋樂器。他學習鋼琴的請求得到李劫夫校長的支持。他發現鋼琴的演奏原理與古箏相似,試將鋼琴的一些演奏技巧用于古箏演奏,將山東箏曲《老八板》改編成《四段錦》:在這首樂曲中采用了鋼琴的和音方法,初試成功。他在《慶豐年》的創作中,又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手法。全國音協主席呂驥給予了高度評價。音樂評論家李凌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古箏演奏革新者》的文章,認為“《慶豐年》的誕生,結束了古箏單手演奏的歷史。為古箏演奏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焙髞?,趙玉齋、曹正、高自成、韓廷貴等箏人都先后晉升為教授。
民間箏人沒有“文人相輕”的習慣。高校的學術空氣,促進了全國性的箏藝交流。各?;蛳嗷ゼ嬲n,或相互借調。為箏藝熱情奔走的曹正是個典型,幾乎各地都有他的弟子。
<二> 1956 年9 月潮州派箏人蘇文賢到沈陽音樂院講學,把南派箏藝帶到北方。他與趙玉齋共同編輯有南北兩派樂曲的箏曲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蘇文賢向趙玉齋學習新的演奏技術。傳為南北交流的佳話。
這一時期中,有幾次重要的藝術活動,對古箏藝術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
1、1956 年第一屆全國音樂周,出席人數達3500 人。歷時月余。在音樂周期間,趙玉齋演出了《慶豐年》,高自成改編的山東箏曲《高山流水》獲創作演奏一等獎。曹正、曹東扶、羅九香、劉天一、蘇文賢等都參加了演出??傉栉鑸F到中南海獻演,演出結束后,毛主席等中央領導接見演員。周總理握著高自成的手親切地說:“中國的民族音樂內容很豐富,要做好繼承發揚工作,要古為今用?!蓖ㄟ^他們精湛的演奏,加深了人們對古箏的理解,對各高校紛紛設置古箏專業不無影響。
2、1960 年2 月,中國音協邀請山東派箏家趙玉齋、高自成,廣東漢樂客家箏人羅九香,河南派箏家曹東扶等五人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專場音樂會。呂驥邀請時在北京的音樂界知名人士觀摩。演出后,由音樂史家楊蔭瀏主持座談,大家一致認為:“真是一次古箏名家大會師”。中國音協將這次演出、座談情況進行了報道,影響巨大。
3、1961 年8 月,在西安召開的高等音樂院校古箏教材會議,討論了各校的古箏教材,交流了教學經驗,進行了學術研究。會期15 天。全國箏家大都到會。有廣東音專的羅九香、蘇文賢:沈陽音樂院的曹正、趙玉齋; 四川音樂院的曹東扶; 上海音樂院的王巽之:河南藝院的王省吾:西安音樂院的高自成、周延甲。山東藝術學院的金灼南因病未到會,送來教材。會議由曹正主持。會議對古箏教學的高、中、初級教材進行了規范:對彈奏指法進行了審定,進行了演出交流活動。人們發現山東、河南兩省地域相聯,民情相似,箏曲風格相近。后來,兩派箏家聯合編創了十首曲子,定名《魯、豫大板套曲》。演奏時采用兩臺箏,一臺奏山東樂曲,另一臺奏河南樂曲。兩臺箏演奏的復調音樂,是一次成功的創新??上非鷽]有保留下來。
會議期間,上海音樂學院的王巽之帶來古箏教程以及浙派箏曲與演奏技法。得到與會者的贊許。對于用五線譜記譜的做法,也得到了代表們的肯定。其后三十年,閻愛華編著的第一部《線譜古箏教程》問世。王巽之在教材建設、教學研究和實踐、嚴謹的治學態度、高水平的教學質量等方面,起了示范作用。
老一輩的古箏藝術家,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做了大量踏實的基本建設工作,為古箏藝術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成果在60 年代以后逐步顯現出來。
二、六十年代初——第一批高校培養的古箏人才走向社會
經過五十年代的耕耘,在六十年代前后,各高校古箏畢業生,先后走向社會,至“文革”前夕,各校培養出的古箏藝術專門人材約百余人。他們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外音樂文化,特別是他們綜合各派箏藝的優點,形成了各自的風格。他們一部分到專業演出團體,一部分留校,一部分到群眾文化團體。從此,古箏藝術在更高層次上返回民間。
“文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階段。在這階段中,高校停止招生,到處組織文藝宣傳隊,軍隊大招文藝兵,音樂上有一技之長的年輕人大都被吸收進去,在此導向下,孩子們的家長紛紛謀師求教,廣大古箏彈奏者大都參與了傳播箏藝。雖然多數專業演出團體停止業務活動,但還有些演奏家繼續演出活動,不僅鋼琴家殷承宗、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在公演,剛進入專業團體的古箏演奏家項斯華、張燕燕等也都在從事演奏活動,王昌元的《戰臺風》幾乎天天廣播。高?;謴驼猩?973 年開始的,活躍在城鄉的文藝骨干,于是有機會進入高校。他們經過系統學習,80 年代初相繼登上音樂舞臺。如果把50 年代從事箏藝的人作為第一代,60 年代的高校畢業生中的箏人作為第二代,那么,80 年代的高校畢業生就是第三代箏人。其中已有人獲得碩士學位。
<三> 八十年代學箏人數迅速增多,九十年代古箏熱潮逐步形成
第二代箏人,二十年后,已在影響一方。北京的邱大成、李婉芬,沈陽的尹其穎、閻俐,西安的周延甲,四川的何成育,廣東的陳安華,武漢的丁伯荃,福建的焦金海,浙江的姜寶海、王剛強,南京的涂永梅,上海的何寶泉、孫文妍,以及專業演出團體中的潘妙興、郭雪君、李賢德、王昌元、項斯華、范上娥、王莉、張燕燕、金振瑤等,都已成為各地古箏名家。有人說,五十年代全國箏人不過千人,時過半個世紀,學箏人數已有幾十萬人。隨著教育改革和向素質教育轉變,學校中音樂課比重增強,對古箏的需求不斷增大,傳授箏藝的部門大量出現,高校及附中、附小,普遍增加了招生名額,培養了一批少年兒童,他們在各種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群眾性古箏普及教育蓬勃發展。1992 年由上海東方古箏研究會創始的古箏考級活動,逐漸推向了全國。確切的學箏人數很難統計,從每年考級人數連續成倍增長來看,學箏熱潮令人振奮。
箏藝社團如雨后春筍,紛紛建立。1980 年12 月,由曹正倡議,首建“北京古箏研究會”,并親任會長。還聘郭鷹、丁鳴任顧問,會員幾乎遍及全國。90 年代初,會員達百余人,其理事遍及海內外。1983 年徐州復建1947 年曹正在徐州創建的“彭城箏社”,后改名為“徐州古箏研究會”。沛縣組建“大風箏社”。1988 年西安由高自成、周延甲倡議,組建了“西安秦箏學會”。出版了學會會刊《秦箏》,對交流信息起了積極作用。自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在豫、魯、浙、粵等地相繼建立了古箏研究學會。山東在箏樂之鄉的鄆城創建了“齊魯古箏樂館”,旨在從兒童開始培養古箏藝術接班人。隨后,在山東音協指導下,成立了山東古箏研究會。在姜寶海、王剛強等人努力下,建立了杭州“武林箏社”及“武林箏研究室”。96 年成立“浙江省古箏研究會”。河南由梁毅夫與曹東扶的女兒曹桂芬為核心,建立了“中州古箏學會”。廣東以陳安華為首建立了“廣東漢樂古箏會”。潮州、澄海地區成立了“澄海潮樂研究會”,于1993 年專門舉辦了“澄??h,93 中國古箏,潮樂藝術節”,并出了會議專刊。在趙玉齋率領下建立的“東北地區,北國古箏學會”其實更早一些。并于1991 年將開展群眾性古箏學習活動較好的朝陽市命名為“古箏名城”。還舉行了“中國古箏藝術研討會”。歷史名城揚州市在古箏家張弓的努力下,成為了古箏藝術普及較早的地區,并有南方古箏之鄉的美稱。作為潮州派和浙派活動中心的上海,成立了“東方古箏研究會”,南京建立了“金陵古梅箏館”和“南京少兒古箏協會”。湖北建立了“楚天箏會”。臺灣以古箏前輩梁在平為會長建立了“臺北古箏研究會”等等。對指導古箏普及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改革開放的二十余年間,對古箏藝術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幾件事,應特別予以說明。
1、北京古箏研究會自1980 年成立以來,在20 余年中,對全國古箏藝術活動起了聯絡樞紐和指導中心的作用。全國各地古箏社團的組織活動都與他們的熱情幫助相關。首倡古箏藝術“要從娃娃抓起”,對普及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1992 年上海成立“東方古箏研究會”,名譽會長為上海音樂學院江明院長,會長為上海音樂學院何寶泉教授,會員基本上都是專業演奏家、教育家、理論家和作曲家,還有海外港臺的古箏家。研究方向著重于提高。首屆年會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研究了高校的四年制教學大綱:對箏曲創作及演奏技法進行了學術探討:首次擬定古箏考級章程。實踐證明,普及與提高是相互促進的。
2、揚州自1986 至2000 年連續舉辦四屆“中國古箏學術交流會”,對一種民族樂器進行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持續投入,為歷史上所少有。第二屆交流會還專門就“現代箏曲創作”進行了研討,對新作品的不斷涌現,起了促進作用。
3、1991 年7 月在遼寧朝陽市召開的“中國古箏家、傳統箏曲交流研究會”,出席三百多人,以“敬業樂群,敬老尊賢、尊師重藝、獎掖后昆”為指導思想,提出“茫茫九派流中國,天下箏人是一家”。給趙玉齋、高自成、臺灣梁在平、馬來西亞陳雷士等人頒發“榮譽證書”。對有成就的年輕人授予“表揚證書”
4、1993 年的“中國古箏、潮樂藝術研討會”,全國箏界名家大都應邀出席。潮州、澄海是著名的僑鄉,潮箏、潮樂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東南亞流行很廣。應邀出席的海外華僑及港臺地區的箏人頗多,對擴大對外交流,把古箏推向世界有其特殊的作用。
全國各地乃至世界性古箏比賽評獎活動、考級活動等都對形成古箏熱起了推動作用。所有以上活動都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在中國音協的指導和文化部門密切合作下進行的。中國音協的老領導呂驥、孫慎、文化部老領導周巍峙、音協書記馮光鈺等大都親自到會指導,熱情支持。
<四> 曲目創作與演奏技術的快速發展
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中,古箏演奏基本上是左手以潤飾為主,取音為輔。右手以取音為主,潤飾為輔。演奏技術相對穩定。從新中國成立,才進入了新的階段。
箏人進入高校,加速了箏人自身知識更新的進程。前述之趙玉齋《慶豐年》首開先河。王巽之在《將軍令》一曲中,創造了左手快四點的密集彈奏和右手長搖的手法,將右手彈出之音,從點發展成線。曹東扶《鬧元宵》采用了大幅度的急速劃弦,連續性托、劈及密搖相結合的技法,與左手豫派箏的滑音、大顫融會貫通。
70 年代,出現了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戰臺風》用左手拇、食指捻壓弦,右手搖指的扣搖手法以及快速點彈與掃搖手法的結合,使風聲、雨聲、勞動號子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進而使用刮奏手法從箏碼右邊轉到箏碼左邊的無序音高上,在協和與不協和的音響之間相互交替,引起聽眾的強烈共鳴。《雪山春曉》在委婉動聽的藏族音調中,運用了右手長搖結合左手大琶音分解和弦的手法,將冰雪融化,萬物復蘇的自然景觀與人民群眾喜迎新春的嶄新面貌展現了出來。表現龍梅、玉榮兩位小英雄的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幾乎匯集了以上所述各時期的古箏演奏技法,如表現流水動感的雙手連貫琶音:左手按吟、右手長搖的馬頭琴的歌唱; 左手的歡快節奏與右手活潑流暢的快四點旋律相結合; 運用掃搖、快四點、雙手連抹等技法表現暴風雨的來臨。
80 年代的新作《侗族舞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天京抒懷》、《木卡姆散序與舞曲》、《茉莉芬芳》、等都對古箏的表現能力有所豐富。練習曲也在向科學化發展,如《肖邦黑鍵練習曲》??焖傺葑嘀阜ㄒ约八闹篙啅椇鸵允滞鬄橹鞯膽覙堕L搖法用于《井崗山上太陽紅》、《打虎上山》中,得到了令人振奮的效果。
(作者:閻愛華,系古箏演奏家,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民樂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