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梁河縣是葫蘆絲的故鄉,葫蘆絲在梁河歷來就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作為民間文化藝術的葫蘆絲被梁河人民世代的傳承發展著,盡管經歷了文革時期的文化浩劫,依然在民間生存繁衍。
德宏州梁河縣是葫蘆絲的故鄉,葫蘆絲在梁河歷來就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作為民間文化藝術的葫蘆絲被梁河人民世代的傳承發展著,盡管經歷了文革時期的文化浩劫,依然在民間生存繁衍。今天,葫蘆絲文化藝術走出梁河母親的懷抱,在世界文化市場上參與競爭,梁河母親在背后默默的輸送新鮮的血液,培養輸送著一批批葫蘆絲文化藝術發展的后備力量。2004年文化普查顯示,梁河縣10個鄉(鎮)中,除4個山區鄉葫蘆絲文化藝術流傳不太廣泛外,其余6個鄉(鎮)都有著大批的群眾制作和吹奏葫蘆絲,都組建有葫蘆絲業余演出隊。據調查,梁河縣有葫蘆絲吹奏技藝精湛的人員2000多人。以專門制作葫蘆絲銷售為生的60多人,會制作葫蘆絲的有200多人。2004年創收170多萬元。組建有葫蘆絲業余演出隊30多個隊,共計500多人。2004年,各鄉(鎮)的葫蘆絲業余演出隊參加各種演出活動150多場。梁河的葫蘆絲藝術已為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發展梁河經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不會吹奏葫蘆絲,就制作不好葫蘆絲。葫蘆絲是音樂的傳聲器,葫蘆絲的質量優劣由葫蘆音樂來檢驗。梁河歷來都有著一大批葫蘆絲制作隊伍,這批隊伍同時擁有著精湛的葫蘆絲演奏技藝。這就是葫蘆絲文化藝術上千年來得于在梁河傳承和發展、沒有消亡的重要原因。據調查,在占梁河全縣少數民族總人口數67%的傣族與德昂族中,有過很多而且至今仍有著既掌握葫蘆絲制作技藝,又掌握其演奏技藝的民眾。如:已故的有勐養芒環村的龍伍(生于1860年)、戶養村的沙巖賀(生于1870年)、戶引村的沙德某(生于1912年)、界嶺村的金波和(生于1917年)、芒蚌村的沙永明(生于1933年)等等,都非常有名氣,都曾制作葫蘆絲在市場上銷售過。而如今在當地比較有名氣的有勐養幫蓋村的馮紹興、金永興、馮紹興的兒子馮懷利,芒蚌村的沙永興、趙德安。芒滾的孔保明,底養的龍大永,芒崗的莫安榮、平自祥等;芒東鎮大樹寨的龔廷政,羅剛村的錢有周及兒子錢文生,章畢村的尹培富、尹培生,那線村的錢有榮、曩正才等;河西鄉二古城的德昂族楊忠平等等舉不勝舉。還有年青一代的徐列進、哏從國、哏從省、徐列強、徐列金、哏留美等幾百名骨干。梁河的葫蘆絲制作隊伍中年齡最大的有74歲,最小的19歲。他們既是制作葫蘆絲銷售的主要人員,又是葫蘆絲業余演出隊的骨干力量,更是今后發展梁河葫蘆絲文化藝術的后備力量。
梁河縣內會吹奏葫蘆絲的人數已無法統計,老到七十、八十歲的老人,吹得聲情并茂,小至四、五歲的孩童拿起葫蘆絲都能像模像樣的吹出簡單的曲子。無論男女老少,大家利用農閑時有組織的聚集在一起,以村寨為主的開展活動。邀請當地有名的“撒那弄”(葫蘆絲的大師父)來傳授指點,然后又配以歌舞,到重大節慶的時候參加表演或比賽。被稱為“葫蘆絲發源地”的勐養鎮,民間傳統文化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在國慶節或潑水節期間,鎮政府都要組織“葫蘆絲演奏比賽”。男女老少同爭魁,民間音樂與民族音樂相交融,在比賽中盡展風采。不僅傳承弘揚、發展了葫蘆絲藝術,還為地方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勐養鎮的邦蓋村,可以說人人能吹葫蘆絲。全村共有村民55戶,263人。村里的文藝隊有隊員60多名,全村55戶,每戶都有人參加了文藝隊,有的夫妻二人都參與,也有的父母子女同參加。他們村里經常演出的曲目有《勐養江畔》、《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竹林深處》、《傣族山歌》、《竹樓情歌》、《辜篳班陶》(葫蘆古調)等等。組織的節目經常參加州、縣、鄉的各種表演和比賽,形式豐富多樣,有獨奏、二重奏、小合奏等。村里的民間藝人馮紹興,在2002年德宏州舉辦的“全州農村文藝匯演”中,將一曲《幸畢班陶》,發揮得淋漓盡致,獲文藝匯演一等獎。在2004年的國慶節,由梁河縣委、政府舉辦的“絲竹情韻”葫蘆絲比賽中,邦蓋村文藝隊的隊員金永興獲古調組一等獎,哏從國獲成人組二等獎,徐列強、徐列琴(女)合奏獲成人組三等獎。被譽為“葫蘆絲王子”的哏德全就生長在這樣一個盛滿葫蘆絲文化藝術的美麗小村莊,從小枕著葫蘆絲音樂成長。
另外,在九保鄉也活躍著一支特別的樂隊叫“南甸絲竹樂隊”,全隊共有20人。在民間藝人黃升壽的帶領下,由一些熱愛樂器的老人們自發組織起來。他們把葫蘆絲、二胡、筋子、手風琴、電子琴等各種樂器結合在一起,排練的曲目自成特色。經常在德宏州內外交流演出,得到了廣泛贊揚。梁河的各個鄉(鎮)都組建有葫蘆絲業余演出隊,各個演出隊結合本鄉(鎮)的民族文化進行創新組合,表現出各具特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群眾的喜愛。葫蘆絲文化藝術在梁河縣呈現出了一片勃勃生機。
傣族民間音樂—葫蘆絲古調和古情歌調獨具特色又具有民族專有性。目前梁河有100多人能吹奏葫蘆絲古調和古情歌調,其中年齡最大的為77歲,年齡最小的為26歲。能吹奏葫蘆絲古調和古情歌調的人員年齡在55歲以上的有52人,在35歲至55歲的36人,年齡在15至35歲的有13人。保護梁河葫蘆絲文化藝術的獨特性和民族性是發展梁河葫蘆絲文化藝術的優勢條件。梁河必須繼續加大葫蘆絲隊伍的群眾基礎,做好民間葫蘆絲音樂的傳承和弘揚。
葫蘆絲文化藝術逐漸走向國際化
1977年,龔全國以一曲《竹林深處》將葫蘆絲推出,取得轟動效應。1984年、1986年,他兩度到日本演出,1991年赴泰國、香港演出,將葫蘆絲推向國外。哏德全的成功更是刮起葫蘆絲音樂的旋風,他在國內外無數場次的演出、葫蘆絲音樂光盤的制作銷售、葫蘆絲吹奏教程的問世、為宣傳葫蘆絲文化藝術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使葫蘆絲音樂風糜國內外,掀起了一股學習葫蘆絲的浪潮。許多國內外學生紛紛來投拜哏德全為師。國外學生有來自日本、意大利、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200多名學生,年銷往外國的葫蘆絲產品約1000多支。日本大阪的以藤悟掌握了葫蘆絲演奏技藝后,到泰國與朋友一起舉辦葫蘆絲演奏會,并用于演奏泰國地區的民族音樂??梢?,葫蘆絲文化藝術正在逐漸走向國際化,其發展前景是光明的、發展市場是廣闊的。
葫蘆絲文化的發展為梁河帶來無限商機
?、俳洕kS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消費的需求越來越大和趨于多樣化。葫蘆絲以其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倍受人們的青睞,有的人被其古樸、精致、小巧、無處不滲透著自然風味的外形構造吸引,有的被蘊涵其中的傣族文化—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和用于傳遞戀情的浪漫情絲打動,更多的人則是被葫蘆絲音色的柔、美、輕快、細膩、綿延的獨特音色牽繞。在短短的六、七年時間,葫蘆絲文化藝術迅速發展壯大,響譽國內外。葫蘆絲演奏技巧的教程、葫蘆絲音樂光盤等暢銷不衰,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制作葫蘆絲所需的原材料、葫蘆絲產品供不應求,從事葫蘆絲演奏技藝傳授的專業人員、加工制作葫蘆絲的技術人員都還遠遠沒有滿足市場。2004年,從梁河銷出葫蘆絲12000多支,經濟創收170多萬元。由梁河民間個體制作的銷出2000多支,經濟創收20多萬元,為18戶人家40多口人解決了生計,從勐養的哏德全葫蘆絲工作室銷出10000多支,經濟創收150多萬元。梁河有20多人脫出農門,專門從事葫蘆絲文藝演出。葫蘆絲文化藝術為推動梁河的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谏鐣A汉痈鬣l鎮組建了葫蘆絲業余演出隊,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促進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的效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領人們的精神領地,讓假、丑、惡,讓黃、賭、毒,讓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現象失去生存的土壤,這是文化發展的目的。葫蘆絲文化藝術作為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發展也將為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促進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自從梁河2003年各鄉鎮的葫蘆絲業余演出隊開始組建,伴隨培訓活動、演出活動的日益頻繁,酗酒打架鬧事的少了,吸毒、販毒的少了,賭博的少了。業余空間,只聽見葫蘆絲音樂此起彼伏的蕩開飄來,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葫蘆絲演奏比賽的人員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青年、學生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2004年,梁河縣舉辦“絲竹情韻”葫蘆絲演奏比賽,青年組(5歲至26歲)參加人員57人,占總參賽人數102人的56%。梁河葫蘆絲文化藝術的發展,為凈化社會空氣發揮了其重要功能。
本篇文章來源于『中國古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