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將軍令》的探源
浙派箏藝是我國民樂體系中南方古箏流派的主要流派之一.該箏派箏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古譜《弦索十三套》,用解放前老一輩藝人的話來表述,即“凡十三套,無所不能”。
《將軍令》就是浙派古箏大師王巽之在1957年以清榮齋匯編的《弦索備考》中《弦索十三套》的合奏曲《將軍令》移植改編而成,在1958至1961年間,該曲又多次重新修改、豐富技法和曲式結構.該曲在技法上除了繼承傳統浙派箏曲演奏技法外還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以及部分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同時,對于其它流派的技法也較易學習和發展.該箏曲新指法的應用和曲式結構對當代古箏的發展方向以及當代古箏體系的完備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指導意義。
二、曲目特點
古箏曲《將軍令》描繪了古代將士征戰沙場,浴血奮戰、視死如歸以及得勝歸營、威武雄壯的戰爭場面,全曲宏偉激昂鏗鏘有力段落層次分明,全曲共分為六個段落加尾聲:
第一段,表現號角聲混合人的腳步聲和馬蹄的行軍聲;
第二段,描寫將軍運籌帷幄、威武高大的形象;
第三段,描寫軍隊軍心穩定,積極備戰的高昂戰斗氣勢。
第四段,通過演奏力度的變化,描寫出將士們整裝待發,等待號令的場面。
第五段,運用散板,描繪出將軍發令后,部隊出發迎敵的情景;
第六段,描寫兩軍對壘短兵相接、奮力廝殺的場面;
尾聲,音樂氣勢輝煌、悲壯,表現了得勝歸營的壯觀場面。
其中分別應用了不同的古箏演奏技巧,特點如下:
1、長搖:
《將軍令》第一段以及結尾都采用了浙派箏藝有別于其他箏派演奏技巧的最大特色之一——長搖.(山東箏派的搖指是以右手小關節快速劈托形成的;而河南箏派是通過右手無名指扎樁,大拇指大關節快速劈托而成.)浙江箏派則不同,它的搖指是現代搖指的雛形,以小拇指或無名指扎樁,食指捏住大指甲片,以手腕為軸快速往返擺動形成的.由于此技法能充分調動臂、腕的力量,所以聲音力度較大,觸弦頻率較快,搖出的時間也更長,使古箏發出的一個個離散的單音連成連續的長音,模擬出拉弦樂器演奏的效果,使得演奏過程中對音的時值和強弱的控制力大大加強,從而提高曲目的流暢及歌唱性;使得該曲在旋律漸入中更加自然,氣勢跌宕起伏。
2、四點:
浙派箏藝和明清時代流行的說唱音樂藝術“杭州灘簧”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的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四點”演奏法。
此技法在浙江箏曲中的應用中的運用給人以活潑、跳躍的感覺,現代的一些創作箏曲中仍沿用此技法。
樂曲第三、四、五段描寫軍士列隊急行級兩軍對壘作戰的激烈場面主要就運用了“快四點”的演奏技法. “快四點”即快速的“勾、托、抹、托”指法的組合,是南方箏拍特有的技法,在浙派箏曲中使用的尤為突出,且有專稱“快四點”.演奏時采用平均時值的演奏方法,使得樂曲流暢.由于節奏平均,可以按小段插入樂曲的旋律中,吧不同技法演奏的特性節奏之間的特點抹平,這樣可以使不同技法演奏的過程產生相似的旋律特性和近似的節奏密度感,使旋律平順.通過該種技法對旋律進行加花、潤色,使基礎旋律產生起伏,有利于樂曲高潮的形成,現代箏曲的小快板也多借鑒此種技法,其后由眾多名家改編的著名箏曲《瀏陽河》、《雪山春曉》等即采用此種技巧作為快板的基礎。
繼1955年,著名山東箏派古箏大師趙玉齋先生在《慶豐年》中首次使用了雙手演奏古箏(以簡單的獨立指法配合旋律為主);其后,王巽之先生就在《將軍令》中大量地使用左手四點配合右手長搖該演奏技巧的應用使細而密的伴音穿插在樂曲主旋律中,使得樂曲的演奏效果獨特新穎,樂曲的節奏也更加明快;在現代古箏發展的時期中,這不僅提高了該曲的藝術表現力成為該曲演奏技術上的一個亮點,而且推動了現代古箏雙手演奏技術發展的進程,微其后《林沖夜奔》、《戰臺風》、《東海漁歌》等曲目奠定了創作基礎,同時也開拓了現代古箏新的發展方向。
3、點指:
“點指”就是雙手的食指快速交替輪“抹”琴弦,有時也可以用右手中指“勾”、左手食指“抹”、右手食指“抹”與左手中指“勾”配合的交替指序組合(故該指法也成為雙食點),可由彈奏同度音擴展到八度甚至雙八度的大音程.該曲的第六段從旋律上看是第五段的變奏,有著相同的主旋律.但作為全曲高潮,王巽之先生選用了“點指”的演奏技巧,從同度點指到八度點指,以及旋律逐步演繹到雙八度加中指“重勾(掃弦)”的技法,大大的提高了該段旋律的氣勢起伏使得該段對兩軍對壘短兵相接、奮力廝殺的場面描繪的淋漓精致,同時也把全曲的高潮部分推向頂峰。
本篇文章來源于『中國古曲網 』原文鏈接:http://info.guqu.net/guzhenwenxue/3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