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音樂是一種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部音樂文既是音樂發展的歷史,也是社會發展的歷史。正如歌劇大師瓦格納所說:“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鏡子”。音樂教學不僅是音樂的學習,同時也是文化的學習,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進行相關文化的教學,應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音樂與相關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耙魳泛驮娛翘烊黄鹾系乃囆g(著名作家葉文玲)”。學者趙鑫珊說:“莫扎特的音樂是旋律化、和聲化和節奏化了的唐詩。”他認為:莫扎特的慢板樂章是他音樂的精華和靈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詩的鐘聲是如此的相似,如張悅的《山夜聞鐘》中的“夜臥聞夜鐘、夜靜山更響?!被蚴恰跋嗨纪硗搅炙拢┯戌娐暢霭自?。”莫扎特的《第一長笛協奏曲》寧靜略帶憂傷的情緒把人帶進松風竹雨、山泉水波恬靜、澄明的景色,好像是在吹奏杜牧的詩句:“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遠夢歸清曉,家書到隔年”。由此可見,音樂與詩的關系是多么密切。
音樂與文學的關系也是如此,根據文學作品創作的音樂數不勝數。如《卡門》、《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等。雖然音樂不是對文學作品的再現,卻能使作品中所蘊合的情感與精神得到升華。
音樂與繪畫是姐妹藝術,它們有許多共同點,從畫面的色彩、線條和構圖中可以感到音樂旋律、節奏及曲式的流動,從音樂的音響中也能聯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一畫面”。所以有人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币魳放c美術的意境竟是那樣的相近。趙鑫珊在談到莫扎特的《E大調鋼琴三重奏》時,他認為樂曲所帶來的濃郁的田園氣息可以使人聯想起英國水彩畫畫家溫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來的收割場面》,同時感受到古詩“孤村樹色昏殘雨,遠寺鐘聲帶夕陽”的境界。
音樂與歷史不僅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還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留下了音樂的聲音?!妒媛穹泛汀栋酝鮿e姬》雖然是兩首不同的琵琶曲,但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我國古代的楚漢戰爭;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和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歷史;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氣勢恢宏地表現了俄羅斯人民抗擊法國侵略者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同時也歌頌了俄羅斯人民熱愛祖國的崇高精神。通過對這些音樂的欣賞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
音樂與建筑似乎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但它們之間確實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奥犇氐囊魳罚X子里常浮現出唐詩,以及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古典建筑?!钡聡軐W家樹林曾比喻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焙髞硪魳芳一舴蚵盅a充了一句:“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這兩句名言充分說明了音樂與建筑有著相同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價值。
建筑中的對稱、比例、均衡等造型特點在音樂中都能找到相應的體現。建筑群體的結構布局以及高低曲折、錯落有致的節奏,同音樂的結構、節奏有著內在的相似之處。據說,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響曲》就曾受到巴黎建筑群的啟示。舒曼則在他的《第三交響曲》中力圖表現科隆大教堂的壯麗宏偉。柴科夫斯基稱贊說:“偉大的音樂家在大教堂絕頂之美的感召下寫成的幾張譜紙,就為后人樹立了一座刻畫人類深刻內心世界的,猶如大教堂本身一樣的不朽豐碑?!?/span>
別具一格的中國園林建筑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那曲徑通幽,依依修竹,假山曲水,扶疏花木構成了幽靜、秀美的審美意境。正是這種獨具特色的江南風格的建筑醞釀出了清新秀麗的江南絲竹音樂,如《梅花三弄》、《中花六板》等。優美的旋律、幽靜的神韻同建筑的風格融為一體,把我們帶進了深達的審美境界。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音樂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正是豐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樂。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由于過多地注重了音樂學科本位的學習,忽略了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因素,所以不能深刻地領悟音樂的人文內涵,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正如劉承華先生在《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中所說:“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教育被限制在理論的知識性傳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樂教育成為懸浮在表層的純技術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們獲得有關音樂的種種知識和技巧,而很難得到對音樂的深層的鑒賞能力與美感趣味。造成這一狀況的關鍵在于將音樂與文化分離。”劉先生的觀點指出了我們音樂教育的弊病,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在音樂教學中重視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用“文化激活音樂”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觀點。
《音樂課程標準》把音樂與相關文化定為四項學習領域之一,彌補了過去對音樂教育認識的不足。重視音樂與相關文化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又改變以學科為中心,強調學科本位現狀的需要;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必須進行深入地實踐和研究,充分發揮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二、音樂與相關文化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音樂藝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產生時代、歷史背景以及各地區相關的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實際上,任何一種音樂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它本身就是受著文化定義的,離開了文化,音樂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重視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收集信息的能力、創造能力、音樂的表現能力等,因此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正如《音樂課程標準》所指出的那樣:“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span>
在音樂教材中,許多音樂作品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有瑰麗多姿的民族音樂文化,又有豐富的世界音樂文化。如《阿細跳月》、《快樂的羅嗦》是彝族的民間音樂,《杵歌》是臺灣高山族的民歌,《多快樂呀多幸?!肥遣刈宓拿窀琛Mㄟ^演唱或欣賞這些音樂作品,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
世界的音樂是豐富多彩的,在小學音樂教材的《環球之旅》單元中介紹了世界很多國家的音樂,如《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插曲,在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通過觀看電影,既可以了解美國的歷史文化,還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感情?!恫菝备琛肥悄鞲绺枨?、《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亞的歌曲。學習這個單元可以使學生了解許多國家的風土人情,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還有教材中的《西洋樂話》單元中介紹世界名曲,教師帶領學生沿著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樂家的足跡,走過音樂發展史的長廊。通過這些音樂作品的學習,開拓了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
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對音樂的。情感體驗不僅來源于音樂的音響,也來源于與音樂相關的文化信息和具體的形象。例如欣賞《黃河船夫曲》,當學生了解到黃河的悠久歷史,看到壯闊的景觀時,必然會增加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學生聽著高亢激昂的《黃河船夫曲》,看著船夫們同風浪搏斗的畫面,朗誦著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詩句,豐富的文化激活了音樂的情感,學生們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滾滾洪流之中,為黃河的壯闊所感動。
通過教育進行創造力的培養是21世紀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了……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創造性的活動?!币魳方虒W同樣擔負著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任務,這對傳統的以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的教學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創造力的培養包含著許多因素,其中,豐富的文化知識就是眾多的因素之一。因為創造的過程是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想象進行的過程,積累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結合文化的學習,增加學生的文化修養必定有助于創造力的培養。另外,音樂本身就是極富創造性的藝術,欣賞、演奏、演唱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由于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質,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
如在感受《漁舟唱晚》的情緒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聯想創編歌詞,其中很多句子都來源于古詩詞,例如:山蒼蒼、水茫茫、船似箭、槳激浪、歌聲隨風揚。魚滿倉、心歡暢、踏浪歸去月如霜,難見水天長……這些都是學生們在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學過的知識,即增加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又提高了語文知識,從而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文字的藝術,提高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學生在理解《漁舟唱晚》的基礎上,還可以創造出《漁舟唱晚》的繪畫作品。有的學生畫下這樣一幅圖畫──“夕陽西下,湖面上泛起一片金光,岸邊,楊柳隨風搖曳,遠處,依稀可見朦朧的遠山,點點白帆?!睂W生把遠山、白帆、漁人的形象畫得非常生動,還有的同學加上海鷗、水的波紋,這充分的體現了學生的想象和創造力。
三、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學習音樂與相關文化
在音樂教學中進行相關文化的學習,不能是單一的,必須以綜合的方式進行,既要有學科內各種形式的綜合(欣賞、唱歌、器樂等),又要有與多學科的綜合(語文、歷史、地理等)。
什么是探究性的學習,就是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結論的學習行為和認知趨向。探究的方法也是學習音樂與相關文化主要方法之一。
例如,在上課之前老師給每組同學留作業,請他們查找關于《二泉映月》的各種資料,資料來源的途徑不能少于兩個方面,很多同學是從網上或圖書館查到的資料。在課上老師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把自己查閱的資料講解給同學聽,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知識互補。如有的學生了解到樂曲的名字原來不叫《二泉映月》,是音樂家楊蔭瀏根據樂曲的意境后來加上的。由此,使學生對音樂的不具象性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有的學生了解到《二泉映月》原是一首二胡曲,后又被改編成很多種形式演奏,如民樂合奏、弦樂合奏、鋼琴獨奏等。特別是日本的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指揮的弦樂合奏《二泉映月》,使他產生了“斷腸之感”的感受,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感受;還有的學生找了許多與音樂意境相似的繪畫作品,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音樂的體驗都是正確的。通過學生自己收集有關資料,培養了學生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與學生一起探討音樂,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和見解,鼓勵學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不能以自己的體驗代替學生的體驗,更不能壓制學生的體驗,在師生共同參與下,探究音樂。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開放性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如在學習《京劇》一課時,可把學生分成四組,分別在找“生、旦、凈、丑”和“唱、念、做、打”的資料,集體排演。在課堂上同學把各自小組查閱來的資料與大家共同分享。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可以作介紹,會唱京劇的可以唱京劇片段,彈琴好的同學可以伴奏,美術好的畫上幾個臉譜,還有的學生演了一段《三岔口》,音樂課上得生動活潑,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在相互討論和交流中學到了知識,增進了感情,提高了相互協作的能力。學生在組里各自發揮所長,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使每個學生的價值都得到了體現,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音樂與相關文化是一個嶄新的學習領域,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如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等,還要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但我相信,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必定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