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時的音律也分為十二個半音,各律名稱分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按五度相生法產生。后于明朝始創十二平均律。這十二個名稱也就是古人所用的音名,有固定的音高。首律黃鐘的音高相當于現在國際通用音律的f 1。
古時的定音器是十二個規定長度的竹管。其中黃鐘律管的長度約合現在的25.36厘米。這個長度也是古時的長度單位,叫“夏尺”。(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人民畫報》上發表了馬王堆出土的十二律管的圖片,其最長的那只長度為25.4厘米。)
因宮、商、角、徵、羽沒有固定音高,所以各種民族調式音階都可以有十二種不同的高度。不過現代人不會習慣“黃鐘宮”、“大呂宮”之類的語言。因此,在說明音階高度時采取土洋結合的方式,即“C宮調式”、“D宮調式”……。
宮、商、角、徵、羽的相互音程關系相當于唱名1、2、3、5、6的相互音程關系。用簡譜記譜時,也可記成4、5、6、1、2(前三個音是低音,因這里無法加低音點而寫成了中音。下同)或5、6、7、2、3。因為它們都符合宮、商、角、徵、羽的相互音程關系。所以,中學教科書上說宮、商、角、徵、羽就是1、2、3、5、6是不夠嚴謹的,只能說“相當于”1、2、3、5、6。
五聲音階的每一個音都可以作為主音構成五聲調式:
宮調式:宮、商、角、徵、羽、宮。
商調式:商、角、徵、羽、宮、商。
角調式:角、徵、羽、宮、商、角。
徵調式:徵、羽、宮、商、角、徵。
羽調式:羽、宮、商、角、徵、羽。
在中國民族音樂理論中把宮、商、角、徵、羽叫正音,相當于現在說的基本音級。比正音高半音叫“清”,相當于#(升記號)。比正音低半音叫“變”,相當于b(降記號)。比正音低全音叫“閏”,相當于bb(重降記號)。這些變化音級叫偏音。古時候只集中使用四個偏音,它們是清角、變徵、變宮、閏。如果以1為宮的話,它們分別相當于4、#4、7、b7。
五聲音階加一個偏音則構成六聲音階,加兩個偏音則構成七聲音階。七聲音階有下列三種:
清樂音階:宮、商、角、清角、徵、羽、變宮、宮。
雅樂音階: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宮。
燕樂音階:宮、商、角、清角、徵、羽、閏、宮。
在七聲音階中,也只以正音級做為主音。所以,上述每個七聲音階都只分五種調式。即宮調式清樂、商調式清樂……。宮調式雅樂、商調式雅樂……。宮調式燕樂、商調式燕樂……等。
就音程關系而論,宮調式清樂音階與大調音階是完全相同的。但由于作曲時采用的旋法不同,使調式各音級的穩定屬性也有所不同。所以它們還是有區別的。例如,宮調式清樂音階的穩定音是主音、屬音和下屬音,而大調音階的穩定音是主音、屬音和三級音(即主三和弦的三個音)。大調式的七級音對主音有極強的傾向,而宮調式清樂的七級音一般不直接進行到主音,而是先進行到屬音或二級音后再進行到主音。
本篇文章來源于『中國古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