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立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譜集?!镀缴陈溲恪返那{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短炻勯w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從鴻雁“回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后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F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襯下用模擬手法表現大雁飛鳴,此呼彼應的情景,形象鮮明生動,別具一格。
《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豆乓粽凇分姓f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云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琴苑心傳全編》:
按是曲,陳子昂作。蓋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秋中之景物也,故于此以寫之。
《五知齋琴譜》:
乃臞仙所作也。雖小曲而意味深幽,乃入門之正路。但琴中平沙有各家彈法,種種不一。此特擇其意之純正恬雅者入之。
《蕭立禮平沙落雁譜》:
按此曲本臞仙所作也。亦作有飛鳴吟、秋鴻、鶴鳴九皋諸曲,斯曲抑揚起伏疾徐之聲,摹物理多、寡、聚、散、起、落、飛、鳴之神,其一種天機自然,曲傳達室指下,深于音律者自可知之。
《蕭立禮平沙落雁的分段解題》:
一、秋雁一群橫江而來,孤雁在前者先落,中間一二雁以次而落,又三五雁一齊爭落。
二、或落而不鳴,而落,而又鳴。
三、四段若仰天而呼,招之速下,以為此間樂也。
四、下半章上下齊鳴,空中數十雁,翻飛擊翅。
五、羽聲撲拍叢雜,一齊竟落。
六、既落之雁,托跡未穩,旋又參差飛鳴,或飛或落,或落或鳴,于是一齊飛落。羽聲鳴聲,哄然滿耳,為靜境中之鬧境,鬧境中之靜境。
七、已落之雁,聲已寂然,尚有孤雁引吭哀鳴。
尾、次第落于群雁之側。
《雙琴書屋琴譜集成》:
太古遺音中田芝翁纂譜,東小屏譜,仲平之兄存者。又譜:鶴山李息齋(印夢庚,號覺生)先生傳譜,由陳仲屏先生處抄來,卻與悟雪山房中定譜同。此譜和藹。
《平沙落雁》后記
《琴苑心傳全編》:
逸氣橫秋,曠而彌真。音律還宮之神妙,莫可窺測,其宮調從正宮起者,如陽春、高山、正宮調起也。商調如白雪、秋思,正商起;思賢徵少商起,皆正商也。若圮橋屬宮,從徵角起,雖變而本宮也。至忘機、平沙,雖屬商,又變之變,以之屬宮角徵羽皆不類也。大抵大曲皆醇平調,小曲多變而偏,共偏者,惟商調中獨多,推此類,可得其正矣。
《松風閣琴譜》:
西泠鄭正叔沉醉絲桐,訂定此譜,其指法頓挫抑揚,多發前人所未發,誠正始之遺,應推琴學宗匠,因未壽梓,抄得之者,輒矜枕秘中,多重復雜杳之處,當是傳寫之訛,余不敏,遂稍加更正,敢云鄭氏功臣,庶幾于訂譜之旨,或不大(下缺)
《琴瑟譜》:
鄭正叔沉酣絲垌,將此譜藏之枕中,余后得之,音多重復,特為改正。甲子仲秋程濤識于濟南官署之再思堂。
《治心齋琴學練要》:
宋毛敏仲所作。倉皇南渡,曾飛鳥之不如,視彼飛鳴食宿,不誠洋洋自得乎。
《蕭立禮平沙落雁譜》:
余學平沙落雁一曲,頗有手揮目送之趣。因按飛鳴遞落節次衍為小敘,敢云得其神味?覺西銘之理,已包舉在此;不知異日琴學進時更何如也。綴之譜以為后驗。時嘉慶十二年小陽月四日書于高沙藏琴軒,下相履中山人題跋。
《悟雪山房琴譜》:
平沙各譜不同,惟此得自孫鸞嘯本,自陳世堂先生所傳者,音和韻雅,洵非諸譜所及也。依自遠堂定為羽音。
《張鞠田琴譜》:
平沙落雁乃臞仙所作,意味深幽,入門之正格也。奈有各琴譜同:有評以為之宮音者、謂角音者、謂羽音者,皆非。今自遠堂考正為羽音無疑矣。又有五段者,七段者。是曲乃十段,特擇其音之純正恬雅者入之。然能兩手圓潤,自然恬澹清奇,舒徐幽暢,恰合古調。若一味疾奏,希圖悅耳,恐失其大雅之正,反無意趣矣。
《琴學尊聞》:
平沙譜不同,用羽調,取其明凈,其五段用伏,原是結束之音,今當三弦,無伏之法,以雙彈撥剌代之,同是結束之音。更有二弦徵生聲相和,音韻尤爽,咸熙。
《蕉庵琴譜》:
與五知齋琴譜同。
《以六正五之齋琴譜》:
平沙有各種彈半不同,今譜內所添第四段五段八句以下錄涂子公行譜,共成七段,似乎浙閩江右之派。然能兩手虛靈圓潤,自然恬淡清奇,舒徐幽暢,恰合古調。若一味疾奏,希圖悅耳,恐失大雅之正,亦無意趣矣。
《天聞閣琴譜》:
原操為唐人陳子昂所作。蓋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鵠鴻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后之學者,遂互相唱和,分律變調。操數種,而音調皆同。惟獨此操氣疏韻長,通體節奏凡三起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云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披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希韶閣琴譜》:
同五知齋琴譜“……然必兩手虛、靈、圓、自然,恬淡清奇,舒徐幽暢,與古調相合。若一味急奏,必失本曲之旨,后無意趣矣。”
《希韶閣琴瑟合譜》:
此曲五音皆有,并有泛音一操,彈法種種不一,音節大同小異,此操中正和藹,幽雅宜人,誠弦中之白眉者。
《雙琴書屋琴譜集成》:
平沙譜各不同,惟此簡凈醇雅,春風吹萎花,更雨新好者,請以移贈斯譜。此中呂昀之宮音曲也。世俗不明本調,誤以為角音,雙以為徵音,余故補四曲,附于卷末,并著小序以發明之,學者先熟此曲,乃取后四譜次第鼓之,調雖不同,而音韻悉合,始知琴各有調,調各有音,自具一定之理,不容紊也。蘭崖。又譜:清奇幽暢,圓潤可愛,此金陵派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綠綺清韻》:
此曲,宋毛敏種所作。倉皇南渡,曾飛鳥之不如,視彼飛鳴,倉宿不誠,洋洋自得乎?平沙指法各家不同,此譜取其簡靜和雅。
《枯木禪琴譜》:
平沙彈法各譜不同,有七段者,有十段者,有外調者。茲以五知齋略簡指法,須舍畜舒暢方合曲意。
《琴學初津》:
平沙,臞仙所作。乃琴學之正路,惟其各譜不同,是操原為祝氏之藏本,神意流麗,各盡其長,音古而繁簡得宜,有曰二三段中,雜有繁音,然作繁音,乃奏之者指法未修,而流麗化化為繁音矣。大凡欲得妙音,必修妙指,否則()猛偽似古勁,疏慵偽似淡蕩,繁縟偽似精細,淫哇偽似鮮麗,故指法,亦須細審。至于段法,或有六段、五段、四段、而又有十余段不等,然曲之分段,各有脈絡起止,而非任意分合也。殆用法,或取麗而失于繁瑣,或取淡蕩,而犯疏慵,或取簡凈,而神意不達,種種不一,未能盡舉,再以切音取韻,均有定體,坊譜之中,切音不一,有謂角音者,有謂徵羽合音,有謂商角合音,溯其源,是黃鐘宮音曲也。余故以是操譯成五法,以下各均詳明,先須存熟是操之音,以后各均,點點皆周,所不同者,弦與徵位,俾學者,可知取音用位,自有一定之陳法也。曲義詳內篇。小侃陳聽松跋。
《琴學初津》:
是操,雖慢三弦,與前黃鐘音節,點點皆同,所不同者,弦與徵分耳。春草堂有五均平沙,皆系轉弦填之。余師其法,而填轉弦二操,不轉弦二操,以下逐調分清,以見琴曲之體用,聊為審音辨調之一助云耳。虛白道人識。
《琴學初津》:
是操,調屬太簇,與南呂均二操,概從不轉弦彈,因此二均,避弦多而取音難,其中帶起、撥剌、撮音等,皆須借音比和,故當指下留意輕重,使用權其不露痕跡方妙,所以初學不易入手也。凡此韻者,混入商音居多,因但執收某弦為音,終難發其音義之妙用,錄古曲均有正填之別,須察其體用乃得,人說避弦太多,難以終曲,余不果信,故填其二操之多避者,亦未嘗少一音,缺一節,避弦多者尚可填,其轉弦換調,與少避弦者,不求而能自至也,良士跋。
《琴學初津》:
是操,用南應大姑蕤五律,是均古曲甚少,或音誤調謬,或曰避弦太多,取用不便,故而少見者也。然而無難取用,實音無假借,惟撮帶等法,有系借葉,故奏之者,須明輕重虛實,則音自無不諧,凡能鼓是等之調,無難取音之曲矣。此外尚有轉換二操,不轉換二操,祗須依圖推仿,是集庶不備載。天江紅梨聽松客識。
《琴學初津》:
是操與慢三弦一操,亦可不轉弦而彈,祗須避其未緊未慢之弦而鼓之,音節點點皆同,查不轉弦之全圖,索之即得。按是操,不但其五調,并可彈九調,而九調之中,雙可在轉調之中,避其所轉之弦,而彈正調黃鐘主律四操,共得十三調,而其神妙,正無限量者也。初學翻調制曲,先由各調平沙彈熟,明其取用之法,復以各小操音節,細細翻換,久后自能悟化,而制曲辨曲,亦無難矣。好如作詩家云,熟讀唐詩三百首,會吟詩也會吟,而琴曲亦如是而已矣。小侃跋。
《鳴盛閣琴譜》:
此古調,凡譜皆有而無一同,此其最正者,嘗見宋劉改之題僧屏平沙落雁詩云,“江南江北八九月,葭蘆伐盡洲渚闕,欲下未下風悠揚,影落寒潭三兩行,天涯是處有菰米,如何偏家來瀟湘”。玩此詩意,知寫此景皆在欲落未落之時,書,寫其形影;琴,則擬其聲情耳。蓋雁性幾警,明防矰繳,暗防掩捕,全恃葭蘆隱身。秋晚葭蘆既盡,食宿不得不落平沙,此際回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后集之象,警而復起之神,盡在簡中。但覺天風之悠揚,翼鄉戛擊,或唳或咽,若近若遙。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從容飲啄,自在安棲。既而江天暮靄,群動俱自,似聞雁奴躑躅而已。斯景也,制曲者以神寫之,揮弦者以手追之,亦洋洋乎盈耳哉!然而難矣。
《雅齋琴譜業集》:
清奇幽暢,圓潤可愛,此金陵派也。(轉載硯田山房后記)
《平沙落雁》小標題
《立雪齋琴譜》:(作“雁落平沙”角調)
一、萬里微茫 二、江涵秋影 三、棲宿平沙 四、警盡不定 五、撲落江皋 六、余音娓娓 七、尾聲。
《平沙落雁》歌詞
《立雪齋琴譜》:
第一段 萬里微茫
鴻雁來也楚江空,碧云天凈。長空一色,萬里動微茫,江涵秋影。
第二段 江涵秋影
江涵秋影,風瀟瀟,送旅雁南歸。只見那一雙雙封,擺列頭著字樣兒在天際。數聲嘹唳也,不勝怨,誰知。
第三段 棲宿平沙
楚江秋老,蕭疏兩岸蘆花。和那千樹丹楓,一輪明月,的也風波蕩漾,吹動雁行斜。又見雁行兒背流霞,向那水云落下。呀呀的漸離的云漢路,而共立在那平沙。相呼喚也吱喳,無羈絆的也堪夸。
第四段 驚飛不定
夜深人靜也,底事又驚飛,棲止不定。只聽啞啞的也一聲清,撲撲的亂攘波影,紛紛的嘈雜也恁悲鳴。想只為江楓漁火相近了蘆湖,怕受人機矰。故不辭勞頓也,冥然避戈騰。
第五段 樸落江皋
試看他飛上云端,擾擾攘攘,只在空際回旋。猛可的又群然一聲劃剌江皋。乍靜也。卻又哀鳴轉高。聲聲也嗷嗷,以訴說劬勞也,愴然封月哀號。
第六段 余音娓娓
數聲急驟,乍因何事侜張,卻又從容作軟商量。鳴聲漸緩,余音娓娓,直數到月移砧斷,漏盡更長。
尾聲
孤客不堪聽,最可憐山高月冷。
《琴學軔端》:
一 段
世路崎嶇,堪羨那平沙雁,翔翔自如。逍遙乎不與人爭,結友海鷗,天地為盧。春與秋也,汀渚為依。雌雄也定偶徐,雌雄也定偶不亂也居。朝朝夜夜,的也海翁忘機。結友海鷗,縱有繳矰衛餌,遠舉高飛。
二 段
渺渺蒼冥,渺渺蒼冥,清風拂雙翕。萬里杳無形,莫留停,上九霄的也物最靈。秋南春北,共群鳥,轉移似浮也萍。集于中澤的也雍雍,孤影暮宿也醒。集于中澤,朝飲暮宿,的也和聚星月也伴少汀。
三 段
春風南來兮水漣漣,鴻雁北歸兮飛翩翩。春風南來時也,魚龍變化的也潛深淵。鴻雁北鄉時也,鸞鳳和鳴的也飛上九天。上九天,九天九天上九天。魚龍的也潛深淵,深淵變化在深淵。天海相隔幾萬千,日沉海底復升天。
四 段
海水連江,領先潮鳴浪。笑漁郎歌也狂也,歌也狂也,歌也,理也不識,亂也不識,稱觴何用笙簧。
五 段
漫棹小槎,又是仲春年華。處處鳴蛙,卉木也競芳葩。征雁幾伴云遮,嘹嚦的也聲雜暮鴉。
六 段
旭日映窗紗,未向桃源問仙槎。肅肅兔置在煙霞,鴻雁落平沙。
《枯木禪琴譜》:
一 段
平沙水云,輕煙慘淡斜曛。蘆花亂紛,草木凋零,雁呼群,飛落在那江濱。
二 段
一陳橫沖,江楓漁火蓼花紅。寄書就算敘記衷,怎知心事難通。煙水蒙蒙,一天瑟瑟拂西風。游子飄蓬,歸期難逢,瘦減玉容。數聲寒蛩,烏鐵馬叮咚,攪的人也心忡。耳邊聽,奈何奈何叫哀鴻。
三 段
悲鳴,悲鳴,可憐戴月披星趁途程。梧桐葉落,秋色剛勻。銜蘆避戈,看那月色清明。北去南來程萬里,衡陽回首怯難行。怕見洲邊繳矰影,咿唔奮翅不留停。憶上林,夢未成,輾轉淚零零,輾轉淚零零。
四 段
朦朦,憶關山難越,音信難通。說甚么漸逵也鴻,孤飛誰同。未識吳江楓落冷,先聽寒山半夜鐘。捱次擬成行陣,橫斜若列兵戎。來北海,到江東,身世在云中。
五 段
紫寒漾寒沙,相聚水為家。機藏淺草,共倚蒹葭。相呼相喚莫喧嘩,幻身軀,還倩暮云遮。時擔恐懼,怕有漁槎。
六 段
月色瑩瑩夜氣清,霜天露冷,更長漏永,菰米何處尋。哀哀嘹唳,止宿在那沙汀。鵲噪鴉鳴互震驚,鷗鷺喜相迎。飲也啄也,稻梁豐盈。正是君子不憂貧。惟想莫春歸去,依舊同群。只緣是賓鴻社雁,平沙水云。
《雅齋琴譜業集轉載青箱齋》:
第一段
平沙水云,似輕煙慘澹斜曛。秋戽冬臨,蘆花亂紛紛,孤雁離群。
第二段
飛落江東,近西洲蓼花正紅。問取恁孤鴻,寄音書,可也千時能通。那時節,與他相會書中。
第三段
煙水蒙蒙,一天瀟灑西風。游子飄蓬,瘦減好形容。聽疏鐘也聽疏鐘,咽寒蛩,鐵馬風,擾得人心忡意忡耳邊忡。奈何奈何也,目斷飛鴻。憶云山,陰隔千里,寄音書,卻也難通。
第四段
音信難通,音信也難通。遠隔湘江,悵秋容楓葉紅。送舟風,浪跡萍蹤,人未逢。怕看那云重,說什么歸鴻。相逢夢中,相思無窮。到如今,淚灑寒江西風。
第五段
帶月也披星,南往悲鳴。千萬里衡陽,銜蘆花,宿柳岸,異國飄零。向蒹葭水汀,漢孤伶。飲也啄也呵,前生定,望寒北,又各一方淚淋。
第六段
冒云衡云,排空陣紛紛。憶別時,見花飛暮春。到如今,雨雪音信無憑,有恨難伸。
尾聲
落平沙水云。
傅抱石《平沙落雁》
補充:詞典中的解釋
1.古琴曲名。
2.曲牌名。即《雁兒塔》。
3.菊花的一種。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九花仙子》:“蓋京師之菊種極繁,有……‘平沙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