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戴曉蓮1980年代初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古琴,到成為上音民族音樂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收第一個古琴專業學生,間隔了整整15年——上音的古琴專業“斷代”了15年!“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古琴作為中國傳統藝術門類的一種,一直以來都不曾成為“大眾藝術”,甚至常常遭遇與古箏一同混淆的尷尬境地。直到現在,在某些專業的音樂學校,古琴專業每年幾乎也只招收一名學生。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古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成為“人類遺產”之后,古琴和國學等傳統學科一同被重新重視,但隨著被“時尚”、“養生”、“比賽”纏繞生長,古琴藝術的“復蘇”之路似乎更多元了,同時也意味著需要人們的篩選和甄別。早報記者梁佳
古琴藝術傳承一度遭遇“斷代”
從戴曉蓮的回憶中,可以瞥見一段古琴的興衰史。
說起初習古琴,戴曉蓮不得不將它與“文革”后期的那段歲月聯系起來。1972年,戴曉蓮的叔外公、廣陵派古琴家張子謙先生從“勞改”解放出來,姚丙炎、龔一等古琴家都曾拜師于張子謙先生。9歲的戴曉蓮正在上小學,有空閑的時間就去找叔外公學琴。叔外公常常叮囑她“不要在外邊說學琴的事”。
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戴曉蓮就被分配進了學校圖書館當管理員,一呆就是7年。因為當時學校根本沒有古琴專業,也沒有人愿意學習古琴?!澳菚r候只有一些留學生課程,也都是選修課,我雖偶爾教課,但身份是很模糊的?!倍魧W生課程也促成了一些機緣巧合?!霸诹魧W生的聯系下,1991年我受到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的邀請,做了10個月的訪問學者,我沒有想到在他們那里看到了古琴琴譜,很驚訝,許多琴譜在國內都是無法看到的。”戴曉蓮覺得自己比較幸運,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圖書管理員出國去做訪問學者很困難,而賀綠汀院長很支持,并一直認為讓古琴這門傳統藝術受冷落是種“罪過”。
真正的轉變從進入21世紀開始,“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幾乎是從建筑開始的,比如鬧得很熱的城墻保護工程,后來才漸漸波及到了古琴。”2003年起,戴曉蓮正式招收了第一名專業學生,古琴專業才正式恢復,她成為自1956年劉景韶老師之后上音的第二代專業古琴老師。
2007年,她教授的第一位專業學生在專業比賽中獲得了金獎。她和學生還組織了“漁樵問答”音樂會,將古琴與其他民族樂器融合在一起?,F在,戴曉蓮是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今年9月25日,戴曉蓮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一場名為“廣陵今在”的古琴獨奏音樂會,這是她在國內舉辦的首場獨奏會,所有的曲目譜本都是有所傳承脈絡的,比如采用廣陵琴家張子謙先生之傳譜的《龍翔操》、采用九嶷琴派管平湖先生打譜創作譜本的《欸乃》、采用湖南琴家查阜西先生之傳譜的《瀟湘水云》,以及據管平湖打譜曲整理的《廣陵散》等。
院校專業教的人少學的人更少
直到現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古琴專業每年也只招收一名學生,就算是中央音樂學院也只招收2-3人,不是因為要求有多高,而是因為它很冷門。相比較而言,更多的學生愿意選擇古箏,常常是幾百名學生報名考試,最后只招收5-6名?!昂芏嗳寺牭秸f要考古琴專業,都會覺得很吃驚,會勸說不要報考,因為學古琴沒有出路,更現實的情況是沒有樂團會收古琴專業的。即使是副修,樂團在選拔時也會進行考量?!焙I涎艠返乃囆g總監王瓏說,她曾經在中央音樂學院跟隨李祥霆副修過古琴專業,當初是出于喜歡才學的,她主攻的還是揚琴。實際上,古琴學習講究傳承脈絡,古琴藝術一般不稱“琴藝”,而尊稱為“琴學”。很多習琴之人在私下里仍保持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的生活。從傳統琴學來看,習琴本身不在于“他娛”的表演意圖?!蹲髠鳌ふ压辍份d:“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認為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林友仁先生也曾提出,“藝術發展的成就不以從事人的多少、覆蓋面的大小而定,古琴音樂亦是如此?!碑斔囆g職業化而成為一種謀生手段之后,公眾化的效應往往有利有弊。
這個門類的藝術,由于缺乏文字的傳承性,往往都需要通過口口相傳或者一對一的師承傳授。和西方的五線譜不同,古琴常用的減字譜一般為四部分,上方記錄左手指法,下方記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用續部、注釋來標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于減字譜無法記錄更多細節,需要演奏者自己理解和加以發揮,這是它自由灑脫的一面,但也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傳。另外,由于古琴往往是以“一炷爐香,一人獨奏”的方式呈現,幾乎不與其他民族樂器同臺,外加一些歷史原因,最終造成了“曲高和寡”和“斷代”的局面。
業余會所存在“偽古琴”現象
在一處裝修雅致的會所里,一名老師正在教授幾位學生學習古琴,來這里的學員多半是女性,且以家庭主婦和白領居多,年齡大約在30歲左右。據一位初級班的學員介紹,根據老師和學員的層次分為多個班級,每周來這里上課,12次課程為一學期,收費大約1200元,她剛剛學完了初級課程,已經可以彈奏《陽關三疊》、《秋風辭》等簡單作品?!皩ξ襾碚f,學琴很有趣,有時候大家還可以坐在一起喝冷泡茶、切磋琴藝?!币晃粚W員告訴早報記者,她現在已經可以進入中級班學習了。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在上海的楊浦區、浦東新區、徐匯區等各處都有這樣的琴館、會所或稱私塾,較有名的大概有10來家。在某網站博客上,記者發現一些館的琴友會定期舉行一些“雅集”活動,以參觀和學習為主,其中不乏一些專業人士參與其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除了學習琴藝,很多人也同時熱衷于茶道、香道、漢服或養生。多數人抱著喜愛中國傳統音樂的心態而來,古雅的文化的確能讓人平心靜氣、寧靜致遠,音樂對于疾病的一些治療功效也的確有過科學的記載。和中國其他一些地區相比,上海學習古琴的人并不算多。參加活動的人群多以藝術愛好者和追求生活品質的人居多,會館的品質也參差不齊?!稗k得比較成熟的雅集活動都需要資金投入,有的館長可能是房地產商,本身又很喜歡古琴,就有這個精力和資金去辦這樣一件事情?!蓖醐囌f,她曾碰到家長帶著10多歲的孩子來求學的,“而這些人的想法又不一樣,是想學得更為專業的?!?br />
與此同時,在某電視臺舉辦的“古琴大賽”上,競賽者在短時間內發揮自己的水平,一爭高下,排出名次。雖然在某些專家看來,作秀的成分多于專業水平的體現,很多真正的大家也不屑于參加這樣的比賽,但“古琴”這一話題在今年來的確是有了更高的“出鏡率”。“但是,應該有更多的專業人士爭到這個一席之地?!贝鲿陨徴J為,“這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使古琴藝術得以存活?!?br />
實際上,現實情況往往是,搞專業的搞不來推廣,搞推廣的又不懂專業。前不久的“養生風波”沸沸揚揚,究其原因還是各種利益牽扯其中,使國學和中醫都被妖魔化了。北京保利拍賣價值千萬元的古琴可能更受媒體關注。前不久在網上盛傳一北京新的“四大俗”,其中“學琴學古琴”名列其中,雖然調侃意味濃烈,但也透露出一種現象的普遍存在。“的確有‘偽古琴’的現象存在,有一位老先生曾笑侃‘本來不學古琴時候挺正常一人,學了古琴了,就要喝什么樣的茶了,就要焚香了,就要穿漢服了’,或者跟一些所謂玄學的東西扯在一起。”戴曉蓮認為,還是因為缺少專業的傳承。
某些音樂若要爭得“話語權”,有時候也需要進入主流音樂的軌道進行“發聲”。一些古琴家愿意走到國外開演奏會,因為中國的文化受到當地人的歡迎,古琴與西方樂器進行“混搭”也不是新鮮事,國外的許多漢學家如荷蘭的高羅佩也都曾對此進行過研究。與以往相比,古琴譜曲的人多了,有時將減字譜與五線譜平行同寫(五線譜無法記錄指法),戴曉蓮現在探索的就是開拓這一傳統樂器的新能量和空間,與其他民族樂器同臺演繹。“這不啻為一種可以嘗試的方式,另外的計劃就是進入大學推廣,讓更多人關注它,也讓更多的古琴作曲家受到關注?!?br />
本篇文章來源于『中國古曲網 』原文鏈接:http://info.guqu.net/guqinzhishi/2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