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程子說:不偏就叫做中,不變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路,庸是天下一定的道理。這篇是孔子門生中可以口傳的要法,子思恐怕時間久了而有差錯,所以把它寫在書上,傳授給孟子。這本書起初只說一個道理,中間散開為萬事,最后又合為一個道理。舒展開來可以填充整個宇宙,收卷起來卻可以藏在極其細微的地方。它的味道沒有止境,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會讀書的人,仔細去探討,便能得到其中的道理,用這道理去做人做事,那就一輩子也用不完了。
上天賦予人的氣廩叫做本性,依照本性的自然去做的就叫正道,修明正道的準則叫做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都不可以離去身心的。如果可以離去,那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要特別警戒謹慎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要特別惶恐畏懼在眾人聽不到的地方。一件事物,沒有比在陰暗處更容易被發現的,也沒有比最細微的東西更明顯的,所以君子要特別謹慎自己單人獨處的時候。
喜怒哀樂這些情緒,在沒有產生的時候,心中是寂然不動的,沒有過與不及的偏向,這就叫做中。當情思發出來以后,也能沒有過與不及的弊病都合時宜時,這就叫做和。這“中”的天性,就是天下萬物的根本,“和”的工夫就是天下萬物共通的大路。如果能完全達到中和的地步,則我心即正,推廣到天地間,一切無不安排的很端正。我的行為即順,推廣到萬物上,無不順遂生長了。
仲尼說:君子的所作所為,完全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為,完全違背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隨時能不使情理有所偏差。小人之所以不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小人無所禁忌,膽大妄為的緣故。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真是好到極點了,可惜人民不能事實這美德已經很久了。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事實,我已經知道原因了。由于聰明的人以為太平常而不去實施,郁悶的人卻有因為智力不及而不能實施。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普及,讓每個人都明白,我也知道是為什么了。因為賢能的人認為太平常而不加以闡明,沒能力的人卻有不能理解。這就好比人沒有不會吃飯的,但是能真正知道美味的卻很少。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恐怕難以實施了吧?
孔子說:舜這個人,可稱的上是決定聰明的了!他不但喜歡請問人家,而且喜歡細察淺近的話。隱藏別人的壞處,宣揚別人的好處。就在眾人過于不及的兩個極端,折中它給眾人做榜樣,這就是所以能成為人民景仰的舜了。
孔子說:人人都說‘我很聰明’,但若被人驅使進入陷阱,或者撞著機關的時候,卻不知道回避。人人都說‘我很聰明’,但要他們選擇中庸的道理,卻連一個月也維持不了。
孔子說:顏回的做人,能夠擇取中庸的道理,得到一件善事或一句善言,就能奉行不懈,時時存在心中,再也不肯把它失去了。
孔子說:天下國家的事雖然紛繁,但卻有方法治理太平。官爵俸祿雖然可貴,卻也可以辭去。雪亮的刀刃雖然銳利,但有時也可向前身試。只有這中庸的道理,看來雖然平常,卻是很難做到。
子路問孔子強字的意思,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人的強,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自己的強呢?能夠以寬大柔和的道理去教育人,不報復人家對自己的無理,這是南方人的強,是有才德的人所持有的。全憑血氣用事,帶著刀槍,穿著鎧甲去和別人拼命,到死也不害怕,這是北方人的強,是好斗狠的人所持有的。所以真正有才德的人另有幾種強處。和氣待人而不同流合污,這是一種。守中庸道理而不偏依,這是第二種強。國家有道時,并不改變未顯達時的操守,這是第三種強,國家無道時,雖面臨死亡,也不改變平生的氣節,這是第四種強。
孔子說:好求隱蔽的道理而行為怪異的人,后世或許有人稱贊他,但是我不卻不愿這樣做。還有一些讀書人依照中庸的道理去行事,然后走到一半的時候就丟棄了,我卻不肯這樣隨便就丟棄的。真正有才德的人,是要始終遵循中庸的道理去做事,縱是因此而不被世人舉用,隱居山林,無人知道自己也不后悔,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中庸的道理,功用雖然很大,但實體卻很細微。講那淺顯的道理,就是沒有知識的婦人也可以明白,但是講到深奧的,就是圣人也還有不知道的地方。至于實行來說,就是村夫村婦都可以做的很到,然而復雜的地方,即使是圣人有時也做不到的。這好比天地是如此的大,但人們對它的晴雨寒暑的變化失常,有時尚存有怨恨一樣。所以中庸的道理,從大的方面說,就是天地也不能載負的起,從小的地方說,也不能使天下人都可以一一識破。詩經說:‘鷂鷹翱翔在天空,魚兒游躍在水中’,就是說高低的道理十分明顯。所以說中庸的道理,講的講的淺顯容易的,可以從婦人開始,講到高深的就可以了解整個宇宙間一切事物的道理了。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和我們離的并不遠,修道的人,如果自己遠離人生和人情,那就難以達到理想的中庸之道了。詩經上說:‘砍斷木頭做斧柄,新斧柄的模樣和舊斧柄沒有什么區別?!弥f的斧柄去砍取新的,斜眼一看,還是覺得新的和舊的大小長短相差很遠。所以君子是用眾所周知的道理還教育人的,只要他能改過就是了。一個人只要能盡到自己的心,推己及人,就離中庸之道不遠了。我所不愿意別人強加予自己的,那也不要強迫別人。
君子有四件中道的事,是應該做到的。要求孩子去孝順自己的父親,要求臣子去敬重君王,要求弟弟去恭敬哥哥,要求朋友幫助朋友。我只在平常的德行上盡量去做,平常在言語上謹慎,有不周到的,不敢不勉力去做。就是做好了,也不敢自滿。因為諺語要顧及行動,行動要顧及言語,君子怎么能不盡快去做呢?
君子安于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于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于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鬃诱f:“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对娊洝氛f:“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系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使你的妻兒幸福。”孔子贊嘆說:“這樣,父母也就稱心如意了??!”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凈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么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孔子說:“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宗廟里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詩經》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魯哀公詢問政事??鬃诱f:“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世,這些政事就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治理人的途徑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徑是多種樹木。說起來,政事就像蘆葦一樣,完全取決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適用的人在于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就是愛人,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至于說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都是禮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智、仁、勇,這三種是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至于這三種德行的實施,道理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后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說,有的人自覺自愿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是一樣的了??鬃诱f:“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像齋戒那樣凈心虔誠,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為了修養自身;驅除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是為了尊崇賢人;提高親族的地位,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是為了親愛親族;讓眾多的官員供他們使用,這是為了敬重大臣;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并給他們以較多的俸祿,這是為了體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是為了愛民如子;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是為了招納工匠;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的人,這是為了優待遠客;延續絕后的家族,復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是為了安撫諸侯??偠灾?,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預備,就不會中斷;做事先有預備,就不會受挫;行為先有預備,就不會后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
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要么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么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么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么不實行,實行了沒有成效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會做到真誠。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
比圣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自己解放了,全人類都解放了,世界也就大同了。自己真誠了,他人真誠了,真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世界也就美好無欺了。說到底,還是真誠的奇妙神功。真誠是沒有止息的。
所以,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今天我們所說的大,原本不過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系,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說的地,原本不過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泄漏,世問萬物都由它承載了。今大我們所說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上面儲藏。今天我們所說的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鱉等都在里面生長,珍珠珊瑚等值價的東西都在里面繁殖。
《詩經》說,“天命多么深遠啊,永遠無窮無盡!”這大概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多么顯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真無二!”這大概就是說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純真也是沒有止息的。
偉大啊,圣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余,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侍于圣人來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鉆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贝蟾啪褪钦f的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于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時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辈皇翘熳泳筒灰h訂禮儀,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文字規范?,F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字體統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相應的地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
孔子說:“我談論夏朝的禮制,夏的后裔杞國已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朝的禮制,殷的后裔宋國還殘存著它;我學習周朝的禮制,現在還實行著它,所以我遵從周禮?!?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范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么大的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由于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并從老百姓那里得到驗證??疾橄摹⑸?、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于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現也沒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質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現也沒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于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說,“在那里沒有人憎惡,在這里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本跊]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孔子繼承堯舜,以文王、武王為典范,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么不承載,沒有什么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用的交替光明。刀物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并行而互不沖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長流不息,大的德行使萬物敦厚純樸。這就是天地的偉大之處??!
《詩經》說:“身穿錦繡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边@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大顯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個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的?!彼跃幼晕曳词]有愧疚,沒有惡念頭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吧?
《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是不是能無愧于神明?!彼裕泳褪窃跊]做什么事的時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沒有對人說什么的時候也是信實的。
《詩經》說:“進奉誠心,感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爭執?!彼?,君子不用賞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勸勉;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很畏懼。
《詩經》說,“弘揚那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彼?,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詩經》說:“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
《詩經》說:“德行輕如毫毛?!陛p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擬。“上天所承載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边@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本文轉自 中華古琴網 | http://www.guqin.cc 原文地址:http://www.guqin.cc/bencandy.php?fid-158-id-2300-page-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