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笛簫音樂的流派大多是以竹笛的不同演奏技巧、樂曲風格和代表人物等因素來加以區分。主要有南、北兩 大流派。南派在藝術風格上以細膩委婉取勝,北派在藝術風格上則以火爆粗獷見長。北派以馮子存、劉管樂等竹笛表演大師及其作品為代表,南派則以陸春齡等竹笛表演大師及其作品為代表。另外還有浙派、中原流派等說法。但這些說法更多地是用來形容某位演奏家個人的藝術成就和藝術風格,而不像南北兩派那樣,在各自很大的群體中,眾多的演奏者具有同樣的藝術根基和藝術風格。
自唐代出現現代竹笛以來,由于簫受其本身結構、性能的局限,很少在群眾性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得到充分的運用,而更多地成為文人墨客個人抒發感情的消遣之物。簫的演奏曲目也大多是演奏者所熟悉的其他形式的音樂作品或即興之作,而簫的專門獨奏曲目則極少,因此,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的風格流派。但這并不說明簫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民族樂器。筆者認為,正由于簫具有質樸、含蓄的音樂特質,以及它所流行的特定范圍,反而使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為,“多”永遠不是衡量一件事物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
一、北派竹笛藝術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北派梆笛演奏大師馮子存
一提到北派竹笛藝術,人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竹笛演奏家馮子存先生和他的那些作品。
1904年,馮先生出生于河北省陽原縣東井集鎮西堰頭村的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馮先生的二哥是他的竹笛演奏啟蒙教師。他從小生活貧寒,經常到外地賣藝求生。由于他勤奮好學,十歲時,在河北省萬縣、康保、張北一帶已有很大的名氣,人稱“吹破天”。解放后,任中央歌舞團獨奏演員。
馮先生得到“吹破天”這一雅號,恐怕與少年時馮先生的艱苦歲月、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和扎實的表演基本功有關。據說,當年馮先生一支笛子走天下,而張北地區又常年氣候寒冷、風沙彌漫。在寒風中,馮先生經常迎風苦練“頂風笛”,因而練就了一身頂風吹笛氣不散的過硬本領。
馮先生對內蒙古察哈爾北部地區、張宣地區的民歌以及山西梆子、二人臺等民間音樂十分熟悉??梢哉f他的代表作品及演奏風格就是在這些民間音樂的長期熏陶下逐漸形成的。馮先生的作品熱情、飽滿,形象地體現了北方人和北方方言的熱情、豪放等性格特征。在演奏中,他十分強調笛子演奏的歌唱性,要求在吹奏以前先要唱會,認為不會唱或唱得不像,就很難吹像。這里的“像”字說明:第一,馮先生對于培育、養育他的那方熱土和那方人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對于那里的語言和那里的音樂充滿著強烈的愛;第二,強調竹笛演奏要善于準確地表現民歌、戲曲等民間音樂的藝術風格和風俗情調,從而更準確地表現北方人的喜怒哀樂和思想情感;
第三,馮先生十分強調并善于從地方方言以及地方民歌、戲曲等民間音樂藝術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并把它們發展成竹笛演奏藝術中獨具特色的表現手法??梢哉J為,馮先生在表演中對“像”字的追求,恐怕是形成他的演奏風格并進而成為北派竹笛表演流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根本原因。
雖然,竹笛形成的年代很早,但自漢唐以來直至清末民初,竹笛在宋元雜劇、南戲、散曲及近代的昆曲、梆子及二人臺等藝術形式中都只是一件重要的伴奏樂器,作為一件獨奏樂器的地位還沒有被充分確立。同時,也沒有形成一批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獨奏曲目。而馮先生對竹笛演奏手法的發展、發明和所創作的一批獨奏曲目,對于確立竹笛的獨奏樂器地位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據說,他在1953年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會上表演的《放風箏》、《喜相逢》兩首獨奏曲,是竹笛獨奏曲首次登上大雅之堂,因此,這次表演就成了確立竹笛獨奏樂器地位的標志之一。
馮先生一生演奏的曲目很多,其代表作主要有:《喜相逢》、《放風箏》、《五梆子》、《掛紅燈》、《萬年紅》、《黃鶯亮翅》、《農民翻身》等。
2.梆笛演奏大師劉管樂
1 9 1 8年1月24日劉管樂出生于河北省安國縣。自小家境貧寒、經歷坎坷。安國縣是有名的“吹歌之鄉”,由于受環境的影響,他很小就對音樂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并表現出超人的音樂天賦。劉管樂十歲學吹笛,一年后便能熟練地演奏大量昆曲曲目。由于家境貧寒,他十二歲時只好輟學,到北京一家小店打工糊口o其間仍堅持笛不離手、勤學苦練。由于酷愛民間吹管音樂藝術,兩年后他又回到家鄉,師從一位還俗和尚,繼續學習笛子、管子、嗩吶等吹奏樂器,同時隨師傅四處奔走,搭班賣藝。
新中國成立后,劉管樂又人河北省藝術學校學習。1 95 1年被選人天津歌舞劇院任笛子、管子和嗩吶演奏員。
劉管樂的梆笛作品及其表演風格,主要受河北冀中“老調梆子”和冀中“鼓吹樂”的影響。其特點是笛聲高亢、清脆、飽滿、堅實,演奏干凈、利落、灑脫、樸實,具有濃郁的北方人的熱情潑辣、耿直樂觀的性格特征。在北派梆笛演奏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劉先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竹笛表演家,更重要的,他還是一位優秀、多產的作曲家。其作品大都收集在《笛子獨奏曲集》、《劉管樂笛子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這兩部作品專輯中。其代表作《蔭中鳥》和《賣菜》,不失為北派梆笛作品中的精品,在全國竹笛愛好者中具有很大的影響。
劉先生在作品創作上的辛勤勞作,為豐富竹笛曲庫文獻作出了杰出貢獻。
為了進一步挖掘竹笛的表現潛力,劉先生對傳統六孔笛進行了結構改良,先后開發出七孔、八孔、九孔竹笛,使竹笛在音域、調域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擴展,從而加強了竹笛的表現力和藝術實踐上的運用范圍,受到很多竹笛演奏者的好評。
3.北派梆笛演奏技法的主要特點
演奏技法在北派梆笛表演藝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演奏技法不僅在裝飾性層次上是形成北派梆笛藝術風格的主要因素,甚至演奏技法在北派樂曲結構中也具有決定性的結構控制力作用。在有些作品中,演奏技法的階段性就是樂曲結構劃分的主要依據;有時,演奏技法的變化發展本身就是音樂主題的發展手法;有時,演奏技法甚至可以成為主題發展的原動力。
北派梆笛的演奏技法十分豐富多樣,但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強調演奏力度。例如在馮子存、劉管樂的作品中就常使用剁音技法。所謂剁音就是通過擴大裝飾音與骨干音之間的音程跨度,從而強調旋律力度的一種演奏技法。后來,這種技法又發展為軟剁、硬剁7、連剁等不同類型。又如,馮子存先生在模仿人的悲痛哭泣之聲時所運用的氣充音,在力度上也有較高的要求。一定的音量,是形成北派梆笛火爆風格的基本條件。
第二,強調樂曲的活躍律動。例如,北派梆笛作品中常使用的花舌、飛指、吐音等演奏技法。所謂花舌,就是氣流在通過口腔時使舌頭快速振動,在有限時值內使笛聲產生數個音頭的音響效果。所謂飛指,就是演奏時,一指或數指在音孔上迅速抹動,使音響產生快速的音程變化。而所謂吐音,就是用氣時,有節奏地控制氣息的動與靜,使音響產生連續的頓音效果。這些演奏技法對于塑造北方人無畏樂觀的性格和表現歡快活躍的藝術形象都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第三,強調演奏藝術的歌唱性。說到底,音樂風格的性格特征無非就是特定地域人物的特定性格和特定風俗特征的藝術體現。雖然北方人的性格是以耿直爽快、大度樂觀為主,但畢竟也有柔和細致的一面。為了充分地表現這一情感,北派梆笛的演奏技法中,還大量地運用了滑、抹、揉、壓等演奏技法,體現出北派梆笛剛柔相濟的藝術風范。
總之,可以認為,竹笛的演奏技法是北派梆笛藝術存在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這些豐富多樣的演奏技法,北派梆笛藝術就失去了獨立存在的意義。
本篇文章來源于『中國古曲網 』原文鏈接:http://info.guqu.net/dizizhishi/27138.html